从“枣庄模式”看科技如何助力蓝天保卫战
近日,北方多地进入秋冬大气污染防控关键期,雾霾频发再次引发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枣庄市却在2025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空气质量成绩单”,实现了多项指标的历史性突破。这背后,离不开首创大气科技赋能、体系化治理与精准施策的深度融合。
截至10月30日,枣庄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758,同比明显改善,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同比前进8位,省内前进4位。更值得一提的是,重污染天数继续保持“零发生”,优良天数已达225天,比例提升至74.3%,同比增加37天。9月甚至实现了全月空气质量“优良”,优良率高达100%。
这些数据不仅是数字上的进步,更是治理模式创新与科技手段落地的直接体现。
构建“平战结合”治理体系,实现秒级响应
在枣庄,一个覆盖市、区、镇街及企业的“500人快速响应群”已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中枢神经。通过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快速联动机制与指挥中心,枣庄打造出“平战结合、闭环管理”的工作体系,实现问题“秒级响应、闭环处置”。从工业排放、扬尘管控,到散煤与烟花爆竹治理,“十条工作线”同步推进,织就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防联控网络。
科技赋能,溯源更精准、调度更智能
治理大气,不能只靠人海战术,更要靠“智慧大脑”。臭氧激光雷达、VOCs走航监测、卫星反演、用电监控、无人机巡航……多项技术手段共同构建起立体化、实时化的污染源监控网络。这些数据全部接入智慧监管平台,通过AI实时分析与智能调度,实现高值溯源、分时分区精准管控。枣庄市生态环境局每日开展空气质量会商,依托数据与模型,推动治理措施“看得见、摸得着、落得实”。
结构优化与源头治理并进,推动绿色转型
产业结构方面,首创大气技术团队配合当地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2024年以来,创成A级企业1家,B级企业6家,绩效引领企业7家,为2023年之前B级以上和引领性企业数量总和,实现A级企业“零的突破”。推动水泥、焦化等行业实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运输结构上,老旧柴油车加快淘汰,新能源机械广泛推广,清洁运输比例稳步提升。在面源治理中,围绕工业、工地、餐饮、秸秆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综合整治,向“精细管理”要减排实效。
帮扶企业,推动治理能力与绩效双提升
自2024年7月起,技术团队已完成200余家重点企业的排查,推动整改问题2100余条,指导230套低效治理设施完成提标改造,并协助枣庄市生态环境局为12家企业争取到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8200万元,为绿色升级提供了切实路径与资金保障。
结语
枣庄的空气治理之路,是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从“人防”走向“技防”、从“单打独斗”走向“系统治理”的一个缩影。在“双碳”目标与蓝天保卫战的双重背景下,首创大气科技与体系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力量。
蓝天不是一天实现的,但每一步坚实的努力,都在为更清新、更健康的呼吸环境打下基础。
